
7月28日,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的一封录取通知书跨越山海,抵达湖南省邵阳市。18岁的"火箭少年"张世杰从邮政投递员手中接过这份沉甸甸的录取通知书,正式成为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宇航学院航空航天工程专业的一名2025级新生。

初中埋下航天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张世杰的航天梦始于初中。初二时,他在电视上看到天和核心舱发射的震撼场景,在这个乡村少年心中种下了航天报国的种子,从此对火箭技术产生了浓厚兴趣。“那时候没有专业指导,我就自己上网查资料、买书看。”张世杰回忆道。


张世杰自学火箭制作相关知识
他的书桌上堆满了和航空航天有关的专业书籍,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各种公式和计算过程。反复试验、不断改进,成功研制出多款小型火箭模型。还锻炼出了极强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张世杰和家人一起见证自己制作的火箭发射升空
“当我看到自己设计的发动机喷出一串精美的马赫环那一刻,心像被点燃的火箭发动机引擎般灼热震颤——仿佛终于握住了初中时在电视上观看神舟飞船时默许下的心愿。”这是张世杰回忆自己设计的火箭第一次出现马赫环时,激动的感叹道。

张世杰设计的 30-160微型固体火箭发动机产生的一串马赫环
央视报道的“火箭少年”:从乡村走向全国舞台
2024年,张世杰的才华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他受邀参加北京“水火箭科学日”暑期科普活动,并在现场成功发射自制火箭。液体火箭发动机和工程热物理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庄逢辰为他颁奖。

液体火箭发动机和工程热物理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庄逢辰为张世杰颁奖
在北京参加完活动后,更加坚定了张世杰追逐自己航空梦想的信心!“参加完北京这场水火箭科学日的活动,我亲手发射自制火箭,还得到院士颁奖,我对搞火箭的热情彻底“点燃” ,往后不管遇到什么难题,都浇不灭我造火箭、逐梦航天的信心!”张世杰说道。


张世杰和伙伴一起制作的火箭发射
同年11月29日,央视十三套《24小时》栏目对他进行了长达18分钟的专题报道,让这位乡村少年的航天故事被全国观众熟知。
家庭与学校:梦想背后的坚实后盾
张世杰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和学校的支持。他的父母是普通劳动者,尽管经济条件有限,仍省吃俭用为他购置电脑、实验材料等设备,并在他遇到挫折时给予温暖的鼓励。

张世杰和家人在一起
新邵二中也全力支持他的航天探索,专门为他开辟实验室、配备指导老师,并提供经费支持。学校还成立了兴趣小组,带动更多同学参与“火箭计划”,让他的航天梦不再孤单。


张世杰在高中时的实验室
利用课余实践,张世杰还会到在乡村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为村子里的孩子们讲航天科普课,“给乡村孩子们上了一堂航天科普课,看着他们求知的眼神,满满的成就感!希望我将自己的梦想一起传递下去,种下梦想的种子。”张世杰说道。


张世杰参加志愿服务活动
沈航,新的“发射台”:未来要为国家航天事业贡献力量
“沈航是我的新发射台!”接过录取通知书时,张世杰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他说:“过去自己造火箭,是在追逐个人的航天梦。但我想告诉更多乡村孩子——敢想敢做,再贫瘠的土地也能绽放出绚丽的蔷薇!”对于即将开始的大学生活,他充满期待:“我会在沈航扎扎实实学好专业知识,未来为祖国的航天事业贡献力量,也为家乡增添一份光亮!”
如今,“火箭少年”的故事即将翻开新篇章。在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他的航天梦将飞得更高、更远!
初审初校:张艺钟
复审复校:闫鑫磊
终审终校:包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