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一)简称
民革
(二)领导人
李济深、何香凝、朱蕴山、王昆仑、屈武、朱学范、李沛瑶、何鲁丽、周铁农、万鄂湘、郑建邦。
(三)界别特色
民革是具有政治联盟性质的、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祖国统一事业的政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
民革的发展对象是同原中国国民党有关系的人士、同本党有历史联系和社会联系的人士、同台湾各界有联系的人士、社会和法制专业人士以及其他人士,着重吸收其中有代表性的中上层人士和中高级知识分子。
成员通常称为民革党员,有时也称为民革成员。
(四)创建过程
民革由原中国国民党民主派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所创建。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于1911年推翻封建帝制,创建了共和国。孙中山逝世以后,中国国民党党内的民主派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继承孙中山遗志,坚持“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继续参加民族民主革命,为促进国共第二次合作,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此过程中,国民党各派爱国民主力量逐步发展和联合,于1948年1月1日成立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二、中国民主同盟
(一)简称
民盟
(二)领导人
黄炎培、张澜、沈钧儒、杨明轩、史良、胡愈之(代主席)、楚图南、费孝通、丁石孙、蒋树声、张宝文、丁仲礼。
(三)界别特色
民盟是主要由从事文化教育以及科学技术工作的中高级知识分子组成的,具有政治联盟特点的,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进步性与广泛性相统一、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
民盟的发展对象是从事文化教育以及科学技术和其他工作的中国知识分子。
成员通常称为民盟盟员,有时也称为民盟成员。
(四)创建过程
民盟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影响下,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时刻,由主张“团结、民主、抗日”的政团,于1941年3月19日在重庆组成的,当时的名称是中国民主政团同盟。1944年9月改组为中国民主同盟。
三、中国民主建国会
(一)简称
民建
(二)领导人
黄炎培、胡厥文、孙起孟、成思危、陈昌智、郝明金。
(三)界别特色
民建是主要由经济界人士组成的、具有政治联盟特点的政党,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与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
民建的发展对象是经济界人士以及其他方面的专家学者。
成员通常称为民建会员,有时也称为民建成员。
(四)创建过程
抗战胜利后的中华民族,面临着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还是维持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国家两种前途、两种命运的抉择。为了争取光明前途,一部分爱国民族工商业家和知识分子于1945年12月16日在重庆创建了民主建国会。
四、中国民主促进会
(一)简称
民进
(二)领导人
马叙伦、周建人、叶圣陶、雷洁琼、许嘉璐、严隽琪、蔡达峰。
(三)界别特色
民进是以从事教育文化出版工作的中高级知识分子为主、具有政治联盟性质的政党,是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
民进的发展对象是从事教育文化出版以及科技等其他工作的知识分子。
成员通常称为民进会员,有时也称为民进成员。
(四)创建过程
民进创始人是抗日战争时期留居上海的部分文化教育出版界进步知识分子和工商界爱国人士。抗战胜利后,他们积极参加反内战、争和平,反独裁、争民主的爱国民主运动,于1945年12月30日在上海正式成立了一个以“发扬民主精神,推进中国民主政治之实践”为宗旨的政治组织,定名为中国民主促进会。
五、中国农工民主党
(一)简称
农工党
(二)领导人
邓演达、黄琪翔、章伯钧、季方、周谷城、卢嘉锡、蒋正华、桑国卫、陈竺、何维。
(三)界别特色
农工党是以医药卫生、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领域中高级知识分子为主,由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组成的,具有政治联盟特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
农工党的发展对象是医药卫生、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领域以及科技、教育和其他领域的中高级知识分子。
成员通常称为农工党党员,有时也称为农工党成员。
(四)创建过程
中国农工民主党创始人、革命先烈邓演达等同志于1930年8月9日在上海创立了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确定了“解放中国民族、建立平民政权、实现社会主义”的政治纲领。1935年11月,改党名为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1947年2月,确定党名为中国农工民主党。
六、中国致公党
(一)简称
致公党
(二)领导人
陈其尤、黄鼎臣、董寅初、罗豪才、万钢、蒋作君。
(三)界别特色
致公党是以归侨、侨眷中的中上层人士和其他有海外关系的代表性人士为主组成的、具有政治联盟特点的政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
致公党的发展对象是归侨、侨眷中的中上层人士和其他有海外关系的代表性人士,以及其他方面有代表性的中高级知识分子。
成员通常称为致公党党员,有时也称为致公党成员。
(四)创建过程
1925年10月,由华侨社团美洲致公堂发起,在美国旧金山成立,提出为祖国的民主、富强和维护华侨的合法权益而奋斗。
七、九三学社
(一)简称
无
(二)领导人
九三学社历任主席为许德珩、周培源、吴阶平、韩启德。现任主席武维华。
(三)界别特色
九三学社是以科学技术界中高级知识分子为主的具有政治联盟特点的政党,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
九三学社的发展对象是从事科学技术工作以及高等教育、医药卫生等方面的中高级知识分子。
成员通常称为九三学社社员,有时也称为九三学社成员。
(四)创建过程
抗战后期,一批文化教育、自然科学学者发起“民主科学座谈会”,后为纪念1945年9月3日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伟大胜利,更名“九三座谈会”,1946年5月4日,更名为九三学社。
八、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一)简称
台盟
(二)领导人
谢雪红、蔡啸、苏子蘅、蔡子民、张克辉、林文漪、苏辉。
(三)界别特色
台湾民主自治同盟是由台湾省人士组成的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
台盟的发展对象是居住在祖国大陆的台湾省人士。
成员通常称为台盟盟员,有时也称为台盟成员。
(四)创建过程
台盟是在台湾省人民“二•二八”起义以后,由一部分从事爱国民主运动的台湾省人士于1947年11月12日在香港成立。